一直以來,人們都願意相信,在蔚藍的大海上,漂浮著幾座迷人的島嶼,那裏瓊樓玉宇,美樂飄飄。如今,仙山的傳說已經被科學證實為海市蜃樓,但人們對於世外仙境的嚮往卻被永遠保留了下來,凝結在山東的蓬萊,成為最美麗的掛念。
蓬萊之勝,首推蓬萊閣。無論是小說《東遊記》,還是電影《八仙過海》,蓬萊閣都是神仙頻繁光顧的好地方。風景之勝,建築之美,傳說之奇,更使蓬萊閣聲名在外:千里奔蓬萊,只為一登蓬萊閣。蓬萊閣在城北的丹崖山巔,下臨浩瀚的大海,殿閣淩虛,雲霧繚繞,且有極盛的香火。閣高15米,重檐八角,雕梁畫棟,氣宇非凡。閣建於北宋嘉佑年間,雖經千年的滄桑,仍不失當年的雄偉壯麗。登閣四望,正北是遠處的長山列島,雲遮霧蓋,似在時隱時現中;西北就是"八百壯士不仕秦"的田橫島,鐵馬金戈的悲壯一幕早已成為過去,但韆鞦傳誦的壯志豪情似乎還在上空蒸騰。蓬萊、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神山,為神仙居住之地,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神話傳說便源於此。
蓬萊閣同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武昌黃鶴樓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蓬萊閣虎踞丹崖山巔,它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面積1.89萬平方公里。這裡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淩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觀景處。
靈閣淩空:蓬萊閣高踞丹崖極頂,其下斷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霧飄來,層層裹纏山腰,畫棟雕粱,直欲乘風飛去。遊人居身閣上,但覺腳下雲煙浮動,有天無地,一派空靈。前人詩云:“嵯峨丹閣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萬里夜看日賜谷日,一簾晴卷海天霞。”
漁梁歌釣:蓬萊閣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錶,如翹如躍,名曰漁梁。時有三五老翁垂釣其上,得魚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樂極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韻,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詩云:“舴艋乘風挂揖輕,虬龍蟄穴浪花平。一聲(矣+欠)乃千山靜,萬里滄浪試濯纓。”
“日出扶桑”為“蓬萊十大景”之一,景致壯麗磅薄,別具一格,歷朝歷代題頗多。蘇軾述登州所見有“賓出日于麗譙,山川炳煥”的名句。
賓日樓南就是呂祖殿,坐北朝南佈局,由重門、正殿和東西兩底組成,皆為廟宇式建築。清光緒三年(1877)知府賈湖、總兵王正起倡建。正殿為三開間硬山結構,北壁與賓日樓聯體,長9.04米,進深8.05米。殿內設高臺神龕,中祀呂岩(呂洞賓)坐像,左右侍立藥童和柳樹精,這裡的傳說也很多。
賓日樓的東側就是普照樓,又名燈樓,位於蓬萊閣東北角的丹崖絕壁之上,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時寸為夜間行船導航用的標燈。1958年重修,為三層磚木結構,佔地25平方米,樓體六棱,樓頂鬥拱,內設扶梯盤旋而上。頂層木構,六柱支撐如亭狀,周匝木扶欄。
50年代老北山(即田橫山)航標燈塔啟用後,此燈樓導航功能漸失,現為蓬萊閣古建築群重要建築之一,它與賓日樓、呂祖殿等共同組成仙境蓬萊的特徵性標誌。
呂岩“壽”字碑位於正殿前明廊西端,面東而立。“壽”字草書,筆力雄健,盤鬱蒼勁,碑下款署“光緒甲申仲冬勒于蓬萊丹崖之呂祖閣志齋鄭錫鴻謹摹”。江西九江煙水亭純陽殿“壽”宇碑之“壽”字,與此一般無二,當即為摹者所據。九江碑上尚有篆書“九轉丹成”4字,意草書“壽”宇係草書“九轉丹成”4宇拼合而成。在這裡我想起剛看到另一塊石碑的“壽”字,是用三個字組成的,是道教的陳摶的手筆,陳摶每寫一個字都有很深的意境。 這個壽字是用 “富”、“佛”字去單人旁、“林”三字組成。呂祖殿東,有黃克纘《東牟觀兵夜宴蓬萊閣》詩刻石、姚延槐“海天一色”碑等文物,也是彌足珍貴。
蓬萊閣下,有一座蓬萊水城。水城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為我國現存古代海軍基地之一,又名備倭城,原為宋代邊防水寨“刁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依山勢構築城墻,引海水入內,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