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西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像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那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外,尚有许多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原生态古城堡村落,很是值得探寻和玩味。位于晋东南的沁河古城堡村落群,就是这样的典范:这些古城堡大多没有开发,很多村子不通车,也没有路标指示,如果不向当地人问路很难找到,而且有些村落人烟稀少,颇有些“废村”之感。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没有商业气息的古朴村落。郭峪城堡内的“豫楼”
历史上,文明的起源多半与河流有关,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也不例外——汾河流域就是三晋文明无可争议的发源地。而在晋东南,也默默流淌着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沁河,这条在山西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黄河支流,发源于沁源县,向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等县,流出山西后汇入黄河。而正是这条沁河将她所有的钟灵毓秀与文运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赐予了其下游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古城堡村落群。
府君庙
以沁河为中心,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沿岸的一个个古城堡村落,大多建于明末乱世,因此呈现出了典型的以“防”为主的古堡建筑文化。这些城堡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战结合,村在堡中,许多城堡还经历过实战的考验,虽经战乱和年久失修,但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了,在饱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为人们留下了有形和无形的宝贵文化遗产。
郭壁村
正是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美的古堡建筑和个性鲜明的民居形态,吸引着我们前去探寻这些人类的古老家园。我们从沁水县端氏镇出发,从北向南踏上了追寻当地的历史文化之旅,一路沿沁河岸前行,用足迹将十余个古堡村落串在了一起。
在“金郭壁、银窦庄”,很多个院内暗设小门,院院互通,倘若外人进入,虽能曲径通幽,但总摸不清门户通道,如进迷宫。
湘峪城堡
悠悠沁水,不知流过了多少岁月,沿岸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决定了沁河流域持续的繁荣与富庶。“沁河”、“沁水”、“沁园春”、“沁人心脾”,正是这些美妙的字眼,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东汉沁水公主就曾把庄园建在了这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繁盛图景,以至于窦皇后的兄长也相中了她的“沁园”,依仗妹妹的权势将其占为己有,留下了《沁园春》这个词牌,让后人千古传唱。
从端氏镇沿沁河南下,依次是坪上村、窦庄、郭壁村,这几个美丽的村子坐落在沁河西岸,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沁河古渡口上的吊桥,可以直通窦庄城堡,蜿蜒曲折的青石小道串起层层叠叠的院落,黄土高坡大片的黄色将青砖灰瓦映衬得格外醒目,那些斑驳的古城墙早已长满苇草,透出一丝夺人心魄的苍凉。现在了解窦庄的人并不多,沁河水日渐枯竭,村中的老宅院日益凋败,我们只能通过那一座座“进士第”、“尚书府”,去想象当年窦庄的规模与鼎盛,去想象这里当年被誉为“小北京”时的风采和魅力。
古城堡
据说窦庄就是东汉窦皇后的老家,现在这里完全没有旅游开发,因此就没有喧嚣的游客和媚俗的商业,是我们可以随意游走、探访的自然村落。一位朴实的大哥把我们从窦庄南门领进村,来到小北门后,但见此处连着九宅巷,每一个宅院的大门,都可进院堂、通街巷,街巷接着城墙。很多个院内暗设小门,院院互通,倘若外人进入,虽能曲径通幽,但总摸不清门户通道,如进迷宫,无所适从。一旦敌寇来犯,窦庄村民就可以利用这些曲径迷道与敌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邻里之间还可相互支援,真是“一门通百户,百门串遍村”。穿行在这些深宅大院、祠堂庙宇之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曾经的防守古堡
明清两朝曾是晋商发展的黄金时期,“金郭壁、银窦庄”正是形容这些村子当时的富有,城堡、寺庙、码头、宅院、街巷等各种残留的古建筑遗存,依然默默述说着昔日辉煌的往事。郭壁城堡沿沁河西岸与窦庄相邻,自古就是沁河的重要渡口,具有水运交通优势,早在明清之际就成为晋东南的商贸重镇。据说,郭壁城堡在辉煌时期的主街就长达五华里,几乎跟窦庄连在了一起,因日进斗金而留下了“五里金郭壁”的美誉。然而经济的发展,又使当地人开始重视教育,因此文风鼎盛,耕读传家,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优势的古村落,自然是人杰地灵,官宦辈出。文化的熏染还留住了古村的灵魂,所以有了“青缃里”那样高大庄严的堡中之堡,有了“迎爽”、“乐善”、“雝肃”这些风雅书卷的宅第名称。
今天,沁河水浅,商道变迁,古渡口的衰落带走了昔日的繁华,在这些曾经的深宅大院里,我们只能从残存的木雕和褪色的字迹来辨认其昔日地位的尊荣。
在“三都古城”湘峪城堡,一旦城门被攻破,守城士兵可立即关闭两道侧门,更可站在城墙上用弓箭、滚石、擂木等攻击敌人。
沁河在武安村向东折了一个90度弯,绕了武安村半个圈,与它的一条支流在村东南相汇成Y字形,3个古村落被两条河分隔开来,武安在北,尉迟在西,屯城在东,互相隔河对望。屯城相传是当年秦将白起的屯兵之地,《史记》中有“白起攻赵,拔光狼城”的记载;尉迟则因为唐将尉迟恭而得名;
湘峪古堡的防御功能可见一斑
那么,武安是否也与白起称武安君有关呢?我们不得而知。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被山川河流环抱的古村落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守护家园的,只剩下那些恬淡的老人和古城墙遗址了。
从武安往东拐入一条山沟,我们沿湘峪河谷徒步前行。一路慢坡,中间经过几个小山村,走近湘峪,老远就看见在河谷北侧的山坡上高高伫立着一片城堡式的古建筑,城堡背山面河,被一条长长的城墙包围着,民居建筑则依傍山势,高低错落,风格鲜明。城堡规模宏大,东西长近三百米,南北宽约百余米,算是沁河流域古文化走廊中建筑年代最早、建筑层数最高、建筑工艺技术最先进、建筑风格融贯中西的城堡了。
郭峪城堡依山傍水
从南门进入城堡,穿过门洞就是瓮城,爬上城墙,往里可俯瞰城内的街巷,往外可遥望对面的樊山。城堡设计完全出于战争防御体系需要,布局非常考究:瓮城在两面通道又设置了坚固厚重的侧门,一旦城门被来犯之敌攻破,可以立即关闭两道侧门,守城士兵便可站在城墙上用弓箭、滚石、擂木等攻击敌人。回望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在明清时期,沁河流域一直是陕西流寇进犯京城的一条主要通道,肥沃富饶的沁河流域,更成为农民起义军与当地流寇掠夺的重地。那么,在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防御手段,莫过于城堡的城墙和藏兵洞等设施。据说李自成曾多次兵临沁河流域,对古堡群落中的窦庄、湘峪、砥洎城、郭峪、皇城等地发起攻击,但进攻多日而未能攻破城墙,最后只好鸣金收兵。
古香古色
如果说窦庄和郭壁彰显了沁河古村落的文化底蕴,那么湘峪古城堡则堪称民间防御工事的精典之作。若在城外远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和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口,密密麻麻,犹如蜂窝,因此被坊间戏称为“蜂窝城”。
如今,当我们漫步于小巷中,真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历经了400年的风风雨雨,古堡依然耸立。虽然由于历史的沧桑变化,很多老宅院已杂草丛生、破落不堪,但岁月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偶尔在小巷深处的某个院子里,透出几许生活气息,正是那些刻满了沧桑的古铜色的脸,还在从容地守护着这片曾经的家园和逐渐远去的历史。
走出西门,离开城堡,潺潺的小溪,湛蓝的天空,历史的尘埃仿佛早已被拭去。
从沁水到阳城,古村落是明清才子的故乡——郭峪村曾出了15位进士和18位举人;而皇城村则出过9位进士和19位举人。
沿沁河继续南下,便从沁水县进入阳城县润城镇。润城也曾是沁河古渡口,明清之际商业繁盛。商而学,学而仕,“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说的就是沁河流域商业之发达,文化之繁荣。上伏、下伏分别坐落在沁河东西两岸,下庄、中庄、上庄在上庄东南山坡上,郭峪与上庄村仅一山之隔。
坚固的防御设施
从上庄出来,沿着樊溪上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郭峪城堡内的标志性建筑“豫楼”,高高的城墙巍然耸立、气势不凡。一个山村能有如此宏大规模的古城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据说,城墙的高度比北京故宫城墙还高出不少,此举在封建社会实乃冒天下之大不韪。
郭峪古城堡仍未开发,没有喧闹,只有远离尘世的寂静,你可以一个人去细细品读。正午的阳光下,土墙上苇草略显枯黄,苍凉之间,让人不经意就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沉浸在历史的时光里。据称,郭峪村曾出了15位进士和18位举人,一个仅有几百户人家的小山村,却走出了如此众多名震一时的才子。
皇城村的“河山楼”
樊溪对岸,皇城村——“皇城相府”内的标志性建筑“河山楼”遥遥呼应。“皇城相府”现为5A级景区,相比郭峪城堡的古朴宁静、原汁原味,它显得拥挤嘈杂,商业气氛过浓,几乎所有建筑物全被翻修。不过,那院落内青砖铺地,小巷内条石铺路,倒也显得古朴雅致。
“皇城相府”本是清代达官陈廷敬的故居及其家族居住地,因陈廷敬晚年号“午亭山人”,故称“午亭山村”。“皇城相府”之名为旅游开发的产物,因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相当于清初的宰相),故被“相府”所替,又因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而改为现称。
其实,陈家原本也出自郭峪城堡,发迹之后才在皇城村边建了自家的府邸。皇城村出过9位进士和19位举人,其中陈廷敬家族更是“积德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正是这些古代士大夫,以其丰富的学问和见识,融合和提升了当地文化,也使得这些建筑风格迥然,百态千姿。
午亭山村民居
群山环绕中,这座古老的村落显得格外神秘和苍凉。而历尽岁月沧桑,这些高大的青砖瓦舍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庄严。我不得不佩服那些活在乱世的村民,为避乱自保而修建了这些防御工事,把一个个抵御流寇侵扰的英勇故事留给后人。
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年轻人纷纷告别山村,他们的背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
下午,我们沿着樊溪继续上行,从沟底村往北,沿盘山公路去了樊山。
樊山距“皇城相府”仅5华里,是个百十人的小山村,居高望远,南瞰樊水河岸的“皇城相府”,北俯湘峪河谷的“三都古城”,周围群山连绵。村东北有陈廷敬父母规模宏大的祖茔,村中街道上屹立着巨大的“相国牌楼”,村东南半山腰处有座陈廷敬母亲的避暑山庄——“老母掌”。该村虽与“皇城相府”咫尺之遥,因分属两县而没有开发,知道的人自然也少。村庄古朴而祥和,村民们散淡的生活态度,令我们这些城市访客羡慕不已。
在我们探访这些古村的过程中,很少见到其他访客。徘徊于斯,沉浸在历史的时光里,没有喧闹,只有远离尘世的寂静,清闲而悠远。遗憾的是,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年轻人纷纷告别山村,他们的背后,留下的却是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经千风万雨洗礼的青石板已千疮百孔,走在上面,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最近,又听说樊山村也即将搬迁而消失。
傍晚,夕阳从容下落,把最后的激情洒向西边的天空,把那几片苍白欲凋的云层染成了红红的晚霞。炊烟升起,落日的村庄变成了剪影。回程中,一个个光阴的故事离我们很近,仿佛就发生身边;一座座历经风雨的城堡历历在目,我深知沧桑世事,千百年风风雨雨的雕琢,再坚毅的棱角也会被磨平。
突然觉的一切都是虚的, 风景都一般! 历史气息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