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12.95%的大学生在暑期有详细的计划并能够坚持执行;59.83%的大学生在暑期很少外出或是从不外出,几乎没有任何户外活动;暑期依靠网络、手机等打发时间的学生居多,调研数据显示,47.0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5个小时以上,每天上网时长高达8小时以上的学生约20%,其中,在社交软件、看视频、听音乐这三个方面花费时间最多。(8月5日澎湃新闻) 长达二个月左右的暑假到来,不少大学生却没有有效利用这难得的时光,而是选择“宅”在家里,与网络为伴,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小圈子里。大学生过于“宅化”,既浪费了暑假这段大好时光没能更深入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难言有利。大学生过于“宅化”的问题,确实需要尽早化解。 大学生选择“宅”在家里的原因,无非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钱无法外出、旅行;二是缺乏经验、规划不敢外出、打工、不想直面当前的困难;三是想恢复调整下状态;四是外界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渠道不畅;五是想利用暑假多陪陪父母等。但根本原因,则是缺乏融入社会的动力和压力,大学生“社会化”,才是大学生过于“宅化”问题的破解之道。 为了让自己的“宅化”顺利进行,有的大学生甚至总结出了若干条与母亲相处技巧,以便让自己“宅”在家里不受委曲。正如饮酒一样,小酌怡情,适量的“宅”在家里无可厚非,但过度“宅”化,对于学生自己、对于家庭都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超过56%的大学生对于暑期规划选择视情况而定或是完全没有想法, 实现大学生去“宅化”,需对症下药,对于仅仅因没有规划而选择“宅”在家里的大学生,不妨尽早制定暑期计划,合理安排适量活动,以便让自己的暑假生活有条不紊;对于那些借口没钱而选择“宅”在家里的学生,不妨以近距离的一日游,或者与亲友、同学常交流等形式冲出“宅”圈子。或者可以帮助父母务农、打理家族企业、店铺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去“宅化”良方。 走出去,海阔天空。这些年来,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去西部暑期支教、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或者有的大学生选择学一门外语或其他艺术,远比陷入网络虚拟的小圈子更有利于自己身心,也能拓展大学生个人能力。 那些被用人企业拒之门外的毕业生,不少是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吃亏,这对于过于“宅化”的大学生确实是一个前车之鉴。要实现这些,首先需要大学生调整好自身的心态,明确暑假生活定位,主动利用好暑假时间历练自己。第二,需要社会组织向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组织,应为大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社会活动提供渠道和平台,为他们融入社会打开一扇门。第三,需要学校、企业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大学生走出学校、家庭封闭式两点,进入“模拟工作状态”,提前体验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