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尚待时日 [打印本頁]

作者: 深蓝色的畅想    時間: 2022-7-31 11:32
標題: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尚待时日

在2011年“3·11”大地震后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再次发生7.4级地震。日本气象厅表示,这是“3·11”大地震大地震的余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研究员对媒体表示,“从研究角度看,一次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数十年、上百年,甚至千年尺度。”

多年以来,科学家对于地震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地震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尽管诸多学者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已做出努力,但人类对于地震机制的认知还有待深入。

尤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上,各种质疑一直层出不穷。

“呼吁成立一个国家专项,专门攻克地震预测预报,第一期五年,第二期再五年。”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第111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前理事长王思敬建议,地震局应建立一个类似于地震预报法的指南。

王思敬分析说,因为地震预报的社会性、国家结构性非常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发预报的。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有渠道统一通报到某机构,由该机构判别和审查该预报是否应该向公众发布,或者是仅仅引起业内人士注意。

“这需要有一套办法或者标准来做。”王思敬认为,要把科学研究和社会责任两者合理地处理好关系,让科学家们放心去研究,同时也不至于引起社会波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何满潮认为,关于地震预测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定性的预测可能显得更加重要。“定性和定量预测相结合,把现在能够有的手段不断接近,显然是很好的。”

与会专家认为,关于大地震预测预警中国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当前依然是以定性的和浅源的为主,定量的和深海、深源地震信息还掌握不足。如何确定大地震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捕捉可靠的普适性前兆,仍是待解决的难题。

专家在讨论中认为,从多锁固段脆断理论等研究中已经看到了中长期预报的初步端倪;地应力应变降、加卸载响应比和亚失稳状态捕捉、地应力积累水平研判、地球化学震情跟踪、地磁异动监测等等,则让人相信更重要的短临预报将在未来被逐步突破。

在何满潮看来,未来地震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地表的信息监测和深部监测的有机结合;力学相关的监测与地质物理的监测、地球化学的监测以及其他监测密切结合。

“科学的探索发现其实也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显然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何满潮说。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3/)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