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羽凡在4月16日凌晨,终于承认,他和白百何已于2015年离婚,为了不影响孩子和家庭,他们选择成为离婚不离家的“假夫妻”。 这些年来,这对夫妻一直忙着辟各种“离婚”的谣言,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白百何“出轨”前一天还在秀恩爱,即使他们是再好的演员,也没法演一辈子,这样的戏,早晚都是要穿帮的。 一场婚姻,出了问题,我们的选择一般无非这三种:忍、滚、狠。 滚就是离婚;狠就是报复;而忍呢,就是演戏——做假夫妻。 滚和狠,都是SM游戏,但代价都很大,而忍呢,则似乎是一种保守疗法,很多夫妻都选择了这种“灯下黑”的方式:在外人面前秀恩爱,回到家,各过各的,正所谓开放式婚姻。 就像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高玉良夫妻,就是如此,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演戏拍档,在学生面前打情骂俏,其实早已离婚多年,彼此可以一起如战友一样在复杂的政局中紧密合作,彼此照应,但却唯独做不了夫妻。 达康书记夫妇,也是如此,对峙多年,只剩下一纸离婚协议没有写而已,早已是“夫妻之情淡如水”了。 当然还有祁同伟这一对儿,当年在一起,就堪称宫斗戏,真可谓是“政治婚姻”,在最开始,祁同伟就明白,他对梁璐有夺爱之恨,如果不是因为梁璐的阴谋,他不会走投无路,甚至放弃真爱;梁璐对祁同伟也有切肤之仇:祁同伟多年公然出轨,让她在婚姻中毫无妻子之实,过着形同陌路的生活。 2 既已离婚,彼此路人,为什么不各自幸福?还要彼此纠缠,藕断丝连? 究其因,无非这三点: 为名:比如高玉良夫妻,如果他们公开离婚的消息,恐怕对高玉良最珍视的官誉,是很大的打击,而对吴惠芬更无好处,在高玉良身边出谋划策,也会给她很大的成就感,而一旦离婚消息公布,对她而言,也是名誉扫地,毕竟这个圈里有太多他们共同的朋友和学生。离婚不光宣告着婚姻的失败,有时也会意味着人际资源的危机。 为利:祁同伟夫妻就是如此。对祁同伟而言,梁璐是他的仇人,也是贵人,没有梁璐,他不可能有今天,梁家的政治资源,是他一直要倚重的力量;而梁璐,她也似乎别无选择,如果没有祁同伟,她的人生也是失败的,她前半生春风得意,后半生无情(爱情)无义(意义),一旦离婚,这些窟窿她无力面对。 为孩子:以小人度君子之腹,我们也可以说白百何夫妻可能有为名为利的企图,但也一定会有孩子的原因,这在我的咨询中,也是最常见的理由——毕竟,这是最能说得出口的原因:怕孩子受伤害。 孩子
受什么伤害? 怕孩子被人歧视?怕孩子心理变态,以后婚姻不幸福?怕孩子没有父亲,成长有困难?怕孩子的人生有残缺感?别的孩子都是双亲俱在,为什么我的孩子却只能一次拥有一个爹或者妈?怕孩子有了后妈、后爹以后受欺负?怕后爹、后妈又有了新的孩子,感觉被抛弃。。。。。。 3 记得多年前,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一对暴富的夫妻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天天在家里扮演穷人,直到孩子18岁才告诉他实情。 这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他觉得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虚假的生活里,他早就觉得不对劲,但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他愤怒的是,自己最相信的人竟然是骗子,从此他很难恢复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了。 你们这么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关于一个孩子出门是否要穿得更多的问题,全家人都各抒己见。 奶奶的意见是要天冷多穿;爷爷的意见是虽然冷,但要锻炼孩子的意志力;父母的意见是根本不冷。 奶奶的意见来自自己的身体感觉——人老了,血液循环变差了,当然觉得天很冷;父母的想法当然也来自他们自己——人还很年轻,火力旺,没觉得有必要穿这么多;爷爷虽然也觉得冷,但他觉得男孩不应该娇气,所以应该锻炼意志…… 没有人问过孩子觉得冷不冷。 我们觉得这样对孩子好,那样对孩子坏,可是,你问过孩子什么感觉?什么感受吗? 你把孩子当人看了吗? 他还小,不懂事。 他虽然小,但也有尊严;他虽然小,也有需要;他虽然小,也有人性。 他不是随便被你驱使的动物,就算是动物,也需要被尊重。 4 有人曾跟我讲过一个故事,那是我听过最残忍“这是为你好”的例子: 妈妈要出远门,但孩子总是不放手,于是妈妈就和孩子玩捉迷藏,趁孩子捂眼睛的时候,一走了之。 她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的分离之苦,但她不知道,这个孩子在外面待了几乎一天,都不肯回家——她一定要找回妈妈。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经历一再发生,每次她控诉妈妈的时候,妈妈总是一脸微笑:跟你开玩笑呢,谁让你这么磨人? 她明白了,自己必须乖,必须压抑对妈妈的、对拥抱的、对安抚的需要,这样妈妈才会喜欢自己。从此妈妈每次离开,她都客气地微笑,不再表达对妈妈依恋。 妈妈终于夸奖她懂事了。 长大以后,她很难相信任何承诺,甚至,特别害怕睡觉,害怕闭上眼睛——也许一闭上眼,身边的爱人就消失了。她不要成为那个被抛弃的人,于是在情感中只要走到长期关系的岔路口,她就落荒而逃——在别人抛弃她之前,先要抛弃别人。 终于有一天她能进入婚姻了,在成为妈妈的那一天,她发誓让孩子永远不要体验被抛弃的感受,于是她试图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孩子只要哭,她就心痛不已。
所有的男孩都认为你是愚蠢的
后来她发现,在爸爸身边,孩子总是很快乐;在她身边,无论她如何努力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眼泪汪汪。 她不明白,这孩子怎么了。 有一次亲戚问孩子:你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还是和爸爸在一起啊? 孩子说:我喜欢和爸爸在一起。 为什么啊? 因为和妈妈在一起,我总是很紧张。她老是烦我,我做什么她都不开心。 5 一旦我们受了伤,会有两个选择:治愈VS不治愈。 如果那个受伤的孩子在妈妈回来以后,得到妈妈的道歉、抚慰和理解,这次伤害,也许可以被治愈,但可惜没有。 我们所有真正的创伤,往往都是“不被治愈”造成的,都是“无理解”之伤;我们所有的创伤,都是在“荒野之中呼喊,却“无人听见”之伤。
受伤
这个孩子因为捉迷藏而被妈妈抛弃之后,身边的大人无法理解这个孩子的恐慌,她不知道妈妈躲在哪里?也不知道妈妈是抛弃她了,还是自己没找到?更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消失不见。 没有人解释。 爸爸为了害怕她伤心,也隐瞒着,不告诉她,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生活在快乐里;试图带她去游乐园,忘记这些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是给多少糖也无法替换的。 等到妈妈回来以后,她愤怒地冲向妈妈,或者背过身不理。妈妈的反应一开始是开玩笑,试图转移话题,后来就是不耐烦,然后是恼羞成怒,训斥这个孩子,最后说你再这样,妈妈真要走了。 这个恐慌起了效果,她赶快抱住妈妈的大腿,不让妈妈走。 妈妈说:你必须道歉,因为我那么辛苦,你还怨妈妈,真不懂事。 “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这句话宣告着,这个孩子的创伤正式形成。她受到的伤害,都是正确的;她受了伤害还要向妈妈道歉;她不应该有这些感受,这些感受都是罪恶的;她必须和妈妈的感受是一致的,才能不被抛弃…… 心理咨询有一个学派叫“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说他们的学派只有一个技术:共情。就是这门技术,就可以治愈绝大多数人。 因为所有的创伤从来不是来自事件,而是来自不被理解。当我们长期处于不被理解的境地之时,就选择了不治愈,就开始玩一种三个角色的游戏: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 6
亲子
所以男人忙着成为事业的救世主,或者寻找自己的拯救者;女人忙着成为家庭中的伊甸园的创造者,要么向上寻求让男人做自己的拯救者,要么向下寻求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拯救者。 但是他们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只能预防问题。 什么问题? 那就是我们如何进入现实?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又如何痊愈? 因为过去没有人会给我们答案,我们就试图生活在伊甸园里,这样,就可以永远不用回答这个问题了。 可是孩子得到了什么? 虚伪的生活,和碎成一地的玻璃心。 父母真正的责任,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虚伪的生活里。 而我们的文化,一直都试图创造“拯救者”,官场上我们寻找的是清官大老爷;江湖中寻求的是为国为民的侠客;事业中,寻找的“政治资源”;婚姻中,找的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真爱。 所谓的理想主义,是你从未真正看清自己,却总想改变世界,改变男人,改变孩子。其实,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你自己,甚至有时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自己。 终结一切游戏的,是那一句:这么多年了,你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都很爱孩子 但我们并非生来就会当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