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朝阳从玛旁雍错东岸升起,在金黄色湖水的映衬下,湖岸西侧一处突兀的山丘上矗立着一座小寺庙,这就是号称玛旁雍错环湖八座寺庙之一的鸡乌寺。
鸡乌寺赫然矗立在玛旁雍错之畔
鸡乌寺坐落在玛旁雍错边上的山坡上,有一块突兀出来的岩丘作为鸡乌寺的构筑载体,这样的地形地貌正好契合了西藏造窟建寺的理念。虽然规模比较小,但它的建筑布局却和布达拉宫同出一辙。 远远看去,鸡乌寺在金色朝阳之中如同一座红色的城堡,静静地伫立在神湖岸边。它傍依“圣母之山”纳木纳尼峰,遥望神山冈仁波齐,就像一位执着而忠诚的守望者,见证着圣湖玛旁雍错的沧桑经历,也记录着一段段苍凉而悠长的精神传说。
经幡与玛尼堆的组合构成了大主题
我们在湖岸边拍完日出,驱车一路下行,就来到了鸡乌寺旁。鸡乌寺建在了一座突兀出来山崖上,山崖下有几间简陋的房舍,或许这里就是转湖者的临时居所。再往下,就是那别有韵致的玛尼堆和灵塔群。 “鸡乌”藏语是“小鸡”的意思,鸡乌寺的确非常小,但小尽管小,确是五脏俱全,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小布达拉宫。 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关于鸡乌寺的详细记载,传说莲花生大师曾经在这里修行,如果此说属实,那么这座寺庙应该有1400年以上的历史。莲花生大师是印度僧人,是他将密教传入西藏。他公元750年由印度启程途经尼泊尔于两年后(752年)到达拉萨,并在当年秋季主持修建了西藏佛教历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莲花生大师在藏地生活了五十余年,大约于804年离藏,晚年不知所终。 由此何以推断鸡乌寺历史久远,至少应该在西藏佛教前宏期就已建寺(存疑,待考证)。西藏佛教前宏期存留下来的寺庙少之又少,由于吐蕃末代藩王朗达玛大肆灭佛,大多数寺庙被拆除,僧人被遣散。但是鸡乌寺位于西部阿里地区,朗达玛灭佛事件间接促使一部分僧侣走向民间并将佛教传播到了边远藏区,或许这就是鸡乌寺存续千年香火,得以保留的原因。
我们在鸡乌寺下的玛尼堆旁徜徉许久,这是我在西藏见到的最为精美的玛尼石堆之一。 石头作为一种载体,以其不朽的材质记录着人类文明。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人们首先学会了对石材的使用和加工,因此人类学界用新、旧石器时代来划分人类进化的两个重要阶段。后来石材成为了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渐渐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某些石料又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具备了精神层面的意义。 藏民族对石头的认知和喜爱并不亚于其他民族,取自天然的石料寄托了广大信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据记载西藏远古时代曾经有过巨石崇拜,考古发现藏区很多地方有人工堆砌的石阵,这些石阵可能是远古藏民顶礼膜拜的偶像。现在藏族民居的房顶、窗台、门框上还能看到用石块摆放出来的装饰物,这些都有可能是藏民族古代原始崇拜所遗存下来的痕迹。 “玛尼”是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玛尼石是在石板、石块、卵石刻上经文的石头,在雪域高原的路口、山口、寺庙旁经常能看到由玛尼石形成玛尼堆。每逢良辰吉日,藏民们会站立在玛尼堆前,用额头触碰手中的玛尼石,虔诚祈祷后将手中的玛尼石放置在玛尼堆上,可以说每一颗玛尼石都凝聚着信徒们心中美好祝愿。
小寺庙,大春秋。我们在此驻足流连许久! 这座小小的寺庙蕴含着佛教在西藏传播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元素,尽管我们无法解读这种特有的文化,但是我们知道在这片雪域高原,在这神山圣湖之间有一种无法消弭的精神力量永恒且不断传承和发扬着。 玛旁雍错旁的鸡乌寺蕴藏着千年的秘密,梵音在这里日夜缥缈回荡,就象岁月深处迤俪而来的古老歌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