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有一批林业科技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吃苦耐劳,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工作在黄土高原第一线,为染绿黄土地贡献力量。
该校教授朱清科就是其中一员。他坚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科研第一线,在黄土高原一待就是三十余年。
他希望把黄土高原变绿
朱清科出生于宁夏固原贫困的山区里。他从小就切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的种种危害。
一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一定要让黄土高原绿起来、富起来。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清科在第一志愿栏里郑重地写下了“北京林学院”。1978年1月,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成了该校水土保持专业的一名学生。
从那时起,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这所绿色的校园。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从助教、讲师再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孩提时的那个理想。
上世纪90年代,朱清科在山西吉县做科研调查时发现,该县的地形地貌典型,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非常典型的科研试验价值。为了让这个发现得到科学数据的支撑,他和同事们对选定的流域开展小班调查。有的区域方圆几十里都荒无人烟,根本没有路可走,更谈不上交通工具了。他们硬是咬着牙,一天走上百里路去了解实地情况,全面掌握了第一手的立地数据,为后来几十年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十年来,他几乎踏遍了研究区域的每一片土地,从来不觉得累,只为坚守心中的那份理想与信念。
山西吴起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道路通不通,这要问老朱。”2006年,朱清科前往吴起县开展调查,靠双脚走遍了全县379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建立10平方公里的网格点,确定了39个小流域。在当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土壤侵蚀、立地类型等大量数据。
熟悉的人都说他为事业付出得太多。他却说,“看着荒山变绿,吃多少苦心里都高兴”。
用科技智慧染绿黄土地
朱清科深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第一线,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2005年,他负责牵头申报的“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跻身科技部首批国家级研究站,2009年该站获“全国野外工作先进集体”。吉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由荒山已变成生态旅游区;2006年,他在陕西省吴起县建设了另外一个与吉县站相呼应的研究站,为我国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研究站作出了贡献。
近二十年来,通过大量调查与定位试验研究,朱清科提出了基于黄土坡面微地形的近自然造林理论与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精准结构配置的近自然植被构建理论与技术体系,丰富了混交林理论与技术,推动了水土保持林学的发展。
他潜心研究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打破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缓慢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他创造性地构造了三环结构发展模式,揭示了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系统结构配置机理,提出了坡面林草带状复合、塬面及缓坡果农复合等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系统技术模式,建立了雨季集流贮水时空调水适度胁迫水肥调控技术体系。他研发的这些技术,源自当地、造福当地。
精彩论文写在黄土地上
陕西淳化县属于高原沟壑区,最大的问题是落后的经济条件与水土流失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当时,对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存在着科学上的争议。
朱清科带着学生们跑遍了20多个乡镇,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困难,寻找准确的研究方向,果断提出主要发展农林复合的道路。如今,淳化县林果业已成为当地的摇钱树。
他创新性地将宁夏枸杞引入青海农林复合建设中,精挑细选了150棵树苗,托运到试验基地,种植后成活率非常高,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喜欢。如今,这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吴起县的农牧交错带地区造林困难。不少人提出采取封育的办法。大量调查之后,朱清科指出,封育比造林的治理效果至少晚50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他进而将黄土高原的地形进行划分,按5种微地形去设计造林种植点和乔灌木树种。先让水分集中给其乔木生长,通过微地形、整地方式,二次让水分集中再集中,形成树林草灌结构。这项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成果,在吴起、志丹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区150多万亩,累计推广应用达690万亩,节约种苗费、人工费等20%~30%,造林保存率提高约20%,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把学生培养成最美的人
几十年来,朱清科除了学校工作,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奉献给了科研基地。
他给学生们讲授13门课程,指导了硕士生、博士生78人。野外调查是他亲自带学生上的必修课。他带着学生出外作业,收集、整理数据,传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传统。
在艰苦的立地里取土样,只能靠人工打桩。十几斤的大锤,他要抡几十下。他从不允许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偷懒取巧,任何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按照标准完成。吴起县的20多个2米深的水分定位监测点,大部分都是朱清科亲自布置的。
在陕南流域调查时,一个来回至少要走30公里的路程,加上在流域里作业,一天要走上百多里路。他患有低血糖,但为了让学生们保持体力,他把糖全部都分给了学生,自己忍受着低血糖带来的不适。
他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复合农林学”获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牵头申报的“生态环境地理学”获得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如今已年过六旬的他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被授予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标兵、国家林业局科技服务林改先进个人等称号,但最让
image.png (37.74 KB, 下載次數: 71)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3/)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