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直击强对流”——与科学家聊“天” [打印本頁]

作者: macd50    時間: 2013-3-30 10:00
標題: “直击强对流”——与科学家聊“天”
“直击强对流”——与科学家聊“天”
2013-03-28 10:39:25   来源: 中国天气网
315CD4B84BF84246D500148DC8DE99F7.jpg
中国气象局举办首期“与科学家聊‘天’活动”,直击强对流。
中国天气网讯 3月以来,强对流天气肆虐我国南方,造成至少20余人死亡,多省受灾严重。为何今年强对流如此严重,它具有怎样的特点?应对灾难性天气,我国有怎样的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在多发重发的极端天气面前,社会及公众又该如何防御?针对这些疑问,27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举办首期“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邀请了来自气象预报、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三个领域的专家,解析应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措施、应急联动机制及城市规划理念。
3月份5次强对流袭南方 较常年同期偏早偏重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研究员郑永光首先介绍了3月来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在短短一月内,我国南方已遭遇了5次强对流袭击,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受到重创。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强对流发生在19~20日,在此轮过程中,广东东莞遭受了气象史上最强的龙卷风袭击,造成9人死亡二百余人受伤。
郑永光分析,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我国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间较早,灾害偏重,但仍属于正常的气象波动范围。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主要是由于3月来,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频繁,冷暖空气在江南和华南一带交汇,就导致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以3月19~20日的天气为例,当时冷暖空气势力都比较强,所以天气影响偏重。
郑永光说,由于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移动速度快、影响强度大等特点,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的预报难题。目前,我国对3~7天内发生的强对流过程可预知其强度及影响范围,但不确定性较高,1天内发生的强对流区域和强度预报可靠性较高。近些年,我国在强对流预报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数值预报模式从原来很粗的范围达到现在10~20公里的分辨率,同时也具有3小时一次的空间分辨率结果,但与需求相比,准确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机制待建立
20日的一场龙卷风和冰雹造成东莞市281人伤亡,其中9人死亡,11人重伤,而在灾难来临前,当地气象部门已通过网站、电视、微博、短信等方式连发三次预警,为何伤亡仍如此惨重?成为灾难过后人们不得不面对的追问。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袁宏永说,目前我国预警信息发布所采用的手段几乎涵盖了现有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如短信、广播、电视、电台、室外大屏幕甚至卫星广播等。但目前为止,从技术角度来说,还没有一种手段能把预警信息准确无误的发到每一个人。例如,尽管短信发布速度快,但对于大区域的人群来说,发布与接收仍需要一定时间,对于弱势群体,可能不方便使用手机,无法接收短信。同样,对于广播、电视、网络等发布方式,如果人们在预警发布时,并没有使用相应的平台,就有可能接收不到预警信息。因此,现在只能用整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总的来说还没有完全解决。
袁宏永认为,目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初步建成,中央到省、地市一级已经覆盖,但县一级和乡一级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因此薄弱环节仍然存在。目前,一些乡镇对于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采取责任到人的措施,如对于听觉、视觉存在障碍或者行动不便的人群,由指定的负责人来告知预警信息并帮助其转移到安全位置,但要在全国范围内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对极端天气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近些年,一遇暴雨各城市“看海”的现象就频频发生,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映霞认为,一遇暴雨,各大城市就内涝成灾,交通瘫痪,这说明绝不仅仅是小的城市管网系统出了问题,而是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宏观排水系统造成了破坏。她举例说:“大量的泄洪区大面积缩小,在城市建设中填的填、平的平,导致积水不能畅通排出。还有我们的地表,全是硬质铺装,大量的水既不能渗,也不能蓄,只能顺着地面排,而排的时候又没有好的渠道,导致了城市内涝严重。”。
谢映霞强调,解决城市内涝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有长远的眼光,一是要构建大的排水系统,建立水的循环系统,无论是管道还是河道,不能修一段就断,要考虑彼此间是否衔接,解决好水的出路问题。二是要升级城市管网体系,逐步提高标准规范,要按国家标准的上限升级改造。三是在城市建设理念上,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水的循环要有蓄的地方也有排的地方,在开发建设时不要破坏原有的水利条件。城市建成后,管理也很重要,“就像买了汽车,你要定期养护”。
谢映霞认为,对于公众来讲,应对极端天气首先要有自我防范的意识,要认识到极端天气的风险。同时,要掌握相应的防御常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不导致悲剧的反复发生。(潘煜)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3/) Powered by Discuz! X2.5